攝影時,攝影師會調(diào)校好光圈和快門,思考構圖,然后等待哪一個呈現(xiàn)感覺的“神奇時刻”。其實,在與孩子的互動中,父母只需要等待和作好準備,就會等到孩子主動溝通的那個“神奇時刻”。有很多的父母都為孩子預備了不少
語言訓練的活動,都希望孩子能快點學會表達,但是,有不少父母都輸在了“等待”上。
我們做父母的,很多時候就是太心急。就像當我們看見孩子不說話或不表達時,我們就會不停地發(fā)問,希望透過發(fā)問能引起孩子的反應;又好像,當孩子不表態(tài)時,我們就會為孩子做決定。可是,這些方式都會使孩子失去很多學習溝通的機會。很多時候,我們需要做的只是耐心地等待,同時把“我們會聽你的聲音”這個信息傳遞給孩子。孩子需要時間思考溝通的方式,也需要時間建立起對溝通的信心和意念。給予孩子時間,才能讓孩子主動開展溝通。一昧的強迫孩子進行語言訓練是沒有作用的,“觀察、等待、聆聽”才是父母引領孩子主動表達時,需要做到的三部曲。
那么,怎樣才能正確地做到“等待”,才能讓孩子知道“我們會聽你的聲音”呢?這就需要父母在眼神和身體語言上的配合了。父母必須與孩子在同一水平上,面對面注視著孩子。父母的身體稍微傾前,停下手上的工作。孩子是世上最善解人意的人,他們很快就能接收到“我是時候說話了”的信息。
或許,有父母會擔心,孩子會在我們等待他說話的時候分了心,自行離開了活動或者自顧自地晚,令雙方未能溝通。其實,這個等待,需要抓緊時機,即是孩子必須對當下的活動感興趣。只有當你認為孩子為訥訥夠掌握到溝通方式的情況下,才輕輕地提示孩子可以如何表達。例如:你看見孩子注視著餅干,你知道孩子想吃餅干。這個時候,你可以把餅干拿到孩子的眼前,再注視著孩子,身體稍微傾前,讓孩子知道你在等待他的表達。這個時候,可以持續(xù)數(shù)秒甚至是十幾秒。如果十秒后,你未看到孩子的反應,你可以輕輕張開孩子的手,引導他張開手以動作要求物件。最重要的時,父母不要一開始就不停地問孩子:“吃不吃餅干?”、“餅干好不好吃?”、“是不是要吃餅干?”等問題,盡量先停下給予孩子機會。這個等待可能是十秒。假如孩子未有反應,父母只要清楚地問孩子一次就可以了,并滿足他的愿望。
等待看似簡單,其實是需要長久的學習。最重要的是父母能讓孩子有表達的空間,對孩子會主動提出要求要有信心,并適當給予合理的協(xié)助。父母對孩子夠要明個并做出回應。之后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你需要等待孩子的時間會越來越短。